武陵小镇
武陵非湖南武陵源,乃重庆万州的一个小镇,小镇历史上是一个县城,叫源阳县。小镇背山面长江,古树参天,风景美丽,古韵犹存。
9岁时,父亲落实政策,调到该镇一所中学当校长,我们举家迁往学校安家。后来小镇因修三峡电站被淹没了,可小镇的风土人情却定格在我记忆的荧光屏上。
小镇的街道都是青石铺成,经过时光的磨砺变成了油黑发亮的石头,仿佛每块石头上都刻有一个光阴的故事。

小镇的房子多是平房,木板墙,木地板,盖着灰色的瓦。木墙油漆斑驳,木纹外露,泛着灰白色。门口总有些白发苍苍、没了门牙的老人在晒太阳、摘菜或发呆,有人路过,他们会抬起头来冲你笑笑,如果你想跟他合影,他也不拒绝。
镇上有四条宽宽的石板路,三条横,一条纵,把小镇隔成了一个“丰”字形。小镇南北向有一条小溪流过,溪边是一排古老的榕树环抱。小溪是女人们洗衣、聊天的最佳去处,是孩子们戏水、打水仗的水上乐园。

小镇有一所中学一所小学,我的家在中学校园里,校园是个美丽的大果园,苹果、桔子、桃、李、杏、枇杷、无花果、柚子等果树应有尽有,各种花草琳琅满目,连围墙都是月季花种成的,美丽无边。晚上的校园成了我们这些教师子弟的游乐场:捉迷藏、玩老鹰抓小鸡、抓知鸟的幼虫、听故事、唱歌等。学校还有一个鱼塘,塘里的鱼成了我们过年的佳肴。学校的两个大操场是我们跑步、打球和看露天电影的好去处,那里留下了我们青春的欢笑。小学是个两层楼房的四合院,有厨房、教室、舞台,操场在四合院外面。四合院四周的房子高,天井最低,天井是我们开会和演出的场所。学校不大,但很温馨,像一个大家庭。

小照相馆里每天都有络绎不绝前去照全家福、毕业照或结婚照的人,更有一些爱美和爱看热闹的小女孩前去看那些新娘们美丽的装扮,我和邻居程婕周末就喜欢去那里看别人照相,回来还模仿那些新人傻傻的样子,笑翻天。我有两张记忆深刻的照片是在那里拍的,一张是十四岁时获得了全学区田径比赛第一名后跟队员们的合影,另一张是参加学校文艺汇演获奖后六个跳舞的同学的造型合影,可惜后者找不到了。
小餐馆是国营的,什么菜炒出来都有点剩菜的味道。每天早上镇上的人都喜欢到餐馆里买豆浆、油条、馒头、包子。一次厨师将一种杀虫的白色粉状药物当成了小苏打,用来发酵馒头,造成全镇三十多人中毒。后来这个胖胖的女厨师被判刑了,当法官宣读:“判刑三年,缓期执行两年”时,她说了一句:“天啦,一共5年啊!”就当场晕倒了。后来这件事被传为笑谈。

有一家有200多平米的百货公司是镇上最大的商店了,里面什么东西都卖,不过都是很便宜的东西。那是小镇人瞭望世界的一个窗口。
电影院是镇上的一个会堂兼做的,白天开会,晚上就放电影,收门票的人也不认真,认识的人没票也可以进去,所以每场电影都人满为患,走道上、主席台的背后都坐满了人,大家也没意见,觉得热闹、有趣。放的电影都是些样板戏或者越南、朝鲜、阿尔巴尼亚的老片子,有的都看过无数次了,还去看,也算是打发夜晚停电的黑暗时光吧(电影院可以自己发电)。

镇的最高处有一口井,大家都叫它“大水井”,足有150平米大,那是全镇人饮用水供应处,遇到天旱年景,水井里没有蓄水了,大家一清早就得起来到水井的出水口排长队抢水,那场面实在是壮观,有时还会为有人插队而吵架打架。后来有了自来水,那个水井就废了。
长江流过全镇,让小镇有了灵气,遇到长江发洪水,住在江边的人家都得搬家,家里的桌子常被孩子们倒过来放在水里当成小船玩。有时学校种在江边的小麦没来得及收割,洪水来后,老师安排学生紧急收割,水跟着学生们的脚后跟撵,学生们则埋头拼命收割,小麦收完,好多孩子们的手都留下了不少口子,流着血。

小镇还有好多奇特的人和事,也让我记忆犹新。父亲学校有一对上海夫妇,打扮时尚,又教英语,大家都很羡慕他们。每年暑假,他们都会带着长长的购物清单回去,假期结束后又背着大包小包的海货回小镇,分发物品时大家都像过年一样开心,尤其是孩子们试着新衣、新鞋,吃着大白兔奶糖,高兴得满校园乱跑;父亲学校还有一位校医,每周末去买一只羊回来,自己杀了后卖给老师们,然后他将羊皮卖了归己,卖一张羊皮的钱可以买一只羊,据说他因此还积蓄了不少钱呢。
去过很多小镇,国外的也去过一些,可都觉得不如那个武陵镇秀美、恬静、和谐、有古风古韵、有烟火味……
